广州代孕中心
网站文章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范晓云教授: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医者使命
来源:http://todaycode.com  日期:2023-01-19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医生,虽历经多年,我仍觉经历尚需磨炼;但是,作为一名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却又想说点什么,传递给正在默默奋斗的年轻追梦人。如果可以让你们在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理清思路,少走些弯路,也就算是我的初心达到了。

感恩

我于1994年正式走上呼吸科岗位,初出茅庐,还是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摩拳擦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小姑娘。从第一次为患者取动脉血气的战战兢兢,到手法熟练地对病患进行胸腔穿刺,再到如今气管镜下各种操作的从容不迫,以及对各类危重症呼吸疾病患者的紧急有效地处理,实践在不断向前跃进,每一次进步背后都凝聚着数次失败尝试后的汗水。很感谢我的导师庞玉英教授、刘荣玉教授,感谢我的母校安徽医科大学,太多优秀的前辈专家们曾在这里留下过印记,为了患者的利益与死神和病痛较量博弈。一代代安医人为了理想筚路蓝缕、前赴后继,医院创始人之一郭琦元先生,变卖所有家当,几度在炮火摧残下的废墟中重建医院,并立下“医学为救生强身之血,国家之强弱胥于是系”的宣言,医院前辈张锡祺先生,书下“唯有善人,才能良医”的座右铭,并努力践行一生。我从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经验和本领,更多的是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病患的慈悲之心。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范晓云教授: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医者使命

范晓云

总是不能忘记我的导师对我说过的话:用感恩的心,做感恩的人。确实如此,感恩不只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存在。这份感恩,有导师,有同事,有家人,更有患者。没有导师的培养与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从医二十余年,每年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有时看到数年前治疗好的患者来随访或者带着熟人来看我的门诊,真的特别感动,或许这就是很多医生一直坚守岗位的初心所在。我们更要感恩祖国母亲,无论您被波涛洗过、长风扫过、暴雨淋过,我们中华儿女的身上永远充满您淳朴的气息和自豪的气概。我们必须努力读书、勤勉工作,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犹记得15年前的一个下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免疫实验室留学的我,那个下午实验做错了,倔强的我为了证明自己,立即重新再来一遍,结果做到凌晨两点,地铁也没有了,只能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熬了一宿,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每一分钟都觉得好值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是每天的必修课。确实这一路走来,教会自己更多的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不怕吃苦,竭尽全力实现心中的目标。

如今,我虽已年过不惑,身边也围绕了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但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更愿意抛却导师的身份,与他们成为友人,甚至知己。学术问题上,我竭尽所能为他们解答困惑,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供一切可以达到的便利;临床工作中,我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先做人,再做事”,因为唯有大爱才能大医,只有大医才能精诚,技术上的弱项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而身为医者的慈悲,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令他们有所体会。这是我们要真正去感悟、去传承的东西。

对每一位进入科室的年轻医师,我都要求他们时刻保持汲取、过滤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系统知识的不断完善,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诊疗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尽可能减少误差发生。作为一名医生,为了真正接近优秀,不管是情感上、体力上、能力上都要有巨大的付出,而我一直在跋涉中。

从业多年来,我从未敢放松对自己和学生们的严格要求,我也特别想告诉年轻的医师们:医路漫漫,神圣且严谨,选择了此行,唯有踏实勤勉,才能真正把诊疗工作做细做好。所谓大医精诚,就是要拿出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心态来对待,之于患者,我们是曙光,是希望,是能带领他们走出病痛的引路人,在诊疗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必须严阵以待,如履薄冰,无论是方案的选择,还是具体的术式操作,都必须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力求分毫不差!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范晓云教授: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医者使命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范晓云教授: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医者使命


参考资料

标签: